关于转发区科委制订的《徐汇区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8-01-04 徐府办发〔2017〕36号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区科委制订的《徐汇区关于 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华泾镇: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区科委制订的《徐汇区关于建设人工智能 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17年12月25日 徐汇区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 上海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努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明确要求徐汇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和上海《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66号)等文件精神,将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徐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结合区域科技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阔、产业优势突出的实际,全面实施“智能徐汇(AI@XH)”行动,形成“应用驱动、协同创新、产业集聚、生态培育、人才汇聚”的“4+1”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为徐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注入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应用驱动。依托徐汇丰富的智慧应用场景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的建设基础,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 推动协同创新。发挥徐汇高校、院所、企业集聚的优势,深化区区合作、院地合作、区企合作,在人工智能发展重点前沿领域进行前瞻布局,力争在若干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加快产业集聚。依托区域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聚焦西岸智慧谷和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加强与漕河泾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加快产业培育和集聚,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强化生态培育。发挥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区、上海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的优势,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提升产业发展服务水平,搭建全球创新交流平台。 吸引人才汇聚。落实上海人才高峰建设行动,加大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形成顶尖人才领衔、梯度完备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目标定位 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徐汇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立足上海,对标国际,联动北京、深圳及长三角地区。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新地标,人工智能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引领带动效能显著提升。 ——力争形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3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 ——建成若干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功能型平台,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引进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力争10亿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超过300亿元。 ——形成创新活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西岸智慧谷及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产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区。 ——引进和培养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到2030年,人工智能产业、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应用驱动,加快人工智能成果转化 促进信息产业能级提升。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运用,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供应链管理、虚拟仿真、智能柔性生产等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智能制造能级和水平。推动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数字化医疗、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高智能预警和风险防控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便利化、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发展特色科技金融。提升商旅文融合智能服务水平。在徐家汇地区、徐汇滨江、衡复地区、徐汇中城等拓展商旅文大数据采集和智能化分析应用,发展“无人售货商店”,丰富智能感知、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加强军民融合技术转化应用。引导和推动国防领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推动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嵌入国防创新领域。 (二)助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生服务提质增效 推动医疗服务精准普惠。运用认知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慢病管理、疾病筛查、体质监测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探索智能医疗机器人和医疗设备应用,增强精准医疗能力。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运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推动智能交互学习的普及,加快实现教育个性化,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能级,建立面向师生的实验基地,探索在基础教育体系内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培训。保障养老服务安全便捷。加强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方面的运用,助力“邻里汇”建设,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感受度。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从“大脑”到“末梢”的城市神经系统。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在政务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领域应用,支持在公共需求预测、社会舆情分析中综合运用多维度数据分析、情感识别等技术。推进综合环境治理。推进动态感知网络在气象、环境监测、河道监管、建筑能耗监控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治理效能。优化智能交通管理。支持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应用于交通规划、路网客流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城市交通非现场执法等领域,发展智能停车场(库)。在园区和特定道路探索智能驾驶应用。加强城市安全保障。推动智能感知、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应用在社会综合治理、应急联防联动、大人流监测预警、食品安全追溯、基础管网监测维护等领域应用。 三、依托优势资源,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实施“光启聚力”计划,依托区域内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加强功能型平台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力争在前沿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一)推动关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 密切跟踪服务国家、本市在脑科学、类脑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研究,推进软硬件技术融合、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增强科研基础创新能力。在智能感知、计算处理、智能执行等重点领域,为区域内单位开展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理解认知技术、深度学习核心算法、神经元芯片、类脑芯片、新型人机交互等相关技术攻关提供服务保障。 (二)鼓励新型创新研究实体建设 支持高校院所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依托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加强国际技术交流,支持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国际顶尖专家带队的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实体在徐汇集聚。 (三)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围绕国家、上海市战略布局,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提供服务保障,支持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复旦大学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依托区域多学科交叉研究与临床研究优势,承接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研究成果在徐汇转化。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医疗、机器人、工业控制安全等重点领域,争取建设若干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功能型平台。 (四)实施人工智能重点项目 积极参与市级、国家级、国际级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中国脑计划、脑-智工程等在徐汇布局,优先提供空间保障、资金支持及人才服务。积极支持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申报国家和本市人工智能专项。结合徐汇实际,启动一批区级人工智能专项。 (五)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环境建设 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的建设需要。按照全市布局,加强超算能力建设,优化高性能计算应用环境。加快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发展。在徐汇滨江、华泾北杨人工智能特色小镇等重点区域,结合规划实现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鼓励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综合标准、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制定。支持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文伦理、社会问题和法律体系研究。 四、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实施“光启领航”“光启双创”计划,与漕河泾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加强区区合作,培育以人工智能软件、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传感器等为重点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集聚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 (一)优化空间布局 有效整合空间资源,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核一极一带”的人工智能发展空间布局,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载体支撑。 ——徐家汇-枫林创新核。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和中山医院等8家三甲医院等综合资源优势,发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多学科交叉优势,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链条,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区域内外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应用示范地。 ——徐汇滨江创新极。围绕建设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愿景目标,从“文化先导”到“科创主导”,在滨江地区打造市级人工智能展示中心,重点建设西岸智慧谷和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在公共开放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和商务楼宇中,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国际总部基地,与浦东张江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东西呼应。 ——漕河泾-北杨创新带。打造由地铁15号线串联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到华泾北杨地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带。漕开发地区,依托其在高端芯片、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和应用示范园区。华泾北杨地区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布局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智能制造企业,完善综合环境配套,积极承接项目落地和产业转移。 (二)完善全产业链 对标上海市人工智能重点产业,针对性布局徐汇人工智能发展重点,在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软件产业。加快建设基于新型云计算架构的软件计算平台,发展智能操作系统和通用软件系统,促进软硬件协同发展。智能硬件产业。支持移动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加快实现智能家居产品产业化,开发智能监控摄像头、服务器等智能安防产品,大力发展PET-CT等医疗影像设备的智能医疗模块及整机研发,推进智能视觉设备、光学检测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等智能传感控制设备研发及应用。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重点支持中央处理器(CPU)、图像处理器(GPU)、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异构/可重构处理器等高端通用芯片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面向视频监控、医疗设备、语音语义理解的人工智能应用芯片。支持核心IP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处理器架构和指令集的关键IP。智能机器人产业。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应用领域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推动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智能驾驶产业。重点支持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跨界交叉创新,加快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产业化,推动高级自动驾驶产品研发及应用,支持满足智能驾驶要求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人机交互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智能传感器产业。重点面向智能制造、无人系统、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传感器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新型智能工业传感器和高端智能消费电子传感器。 (三)壮大龙头企业 瞄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在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吸引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在徐汇落户,推动其建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培养若干独角兽企业,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隐形冠军”,支持其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科技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境外市场。 (四)培育创新企业 鼓励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在徐汇设立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和双创平台等创新机构,为相关的配套产业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吸附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降低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提高超级计算、智能云服务的供给水平,提供研发工具、检验测评、系统安全等专业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实施“光启知识产权”“光启保障”计划,着力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系统,面向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厚植创新土壤,推动一批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 (一)加快构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率先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开放,承接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重点建设覆盖教育、交通、环境、医疗、气象等领域的数据开放平台,探索重点领域开放数据的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鼓励引导社会信息资源开放,依托区域内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在智能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等领域承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构建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集。在解决数据开源相关法律问题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数据开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探索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监管、公共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与认证制度,对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安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数据交换与共享。 (二)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申请国内外人工智能专利,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和专利导航,加大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提供知识产权领域的技术预见、预警分析、价值评估和规划布局等新业态服务,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人才、资金支持。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人工智能专利池的构建,推进区域内高校院所及企业的成果转化,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化。 (三)提升产业发展服务水平 深化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内涵。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园区联动机制,形成覆盖全区的梯度式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引入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人才团队为众创空间赋能,创新智能化服务方式,打造一批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政府率先支持和引导。将人工智能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建设,推动各部门运用人工智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人工智能企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供政务便利服务,创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 (四)搭建全球创新交流平台 争取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落户徐汇。在芯片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领域,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深度参与的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联盟。部市合作、市区联动,办好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峰会。编制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结合重点行业应用,推进数据开放,举办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设立徐汇人工智能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展战略问题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建设人工智能展示中心,集中展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成果。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区域内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开展合作,支持企业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展览展示活动。 落实“光启人才”行动计划,加快释放人才政策改革红利,营造各类人才“近者悦、远者来”的发展环境,提升人才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水平。 (一)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 市区联动实施人才高峰建设行动,探索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开通落户绿色通道,提供经费保障,着力引进国际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鼓励区域内创新主体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在徐汇集聚发展,优先落实其居留与出入境、子女入学、人才住房保障等支持政策。统筹市区两级人才政策,徐汇区级层面的人才政策向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倾斜,为各类人才在徐汇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支持。 (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实施“光启创客计划”。举办人工智能主题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吸引优秀的人工智能创业团队、孵化机构和各类投资机构集聚。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高管结合资本和经验优势、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结合技术和研发资源投身创新创业。鼓励海外人才、连续创业者、创客等在徐汇创新创业。 (三)加强人才培养培训 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和专业。区校合作、政企合作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充分发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的作用,加强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学院、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注重在重大项目实施和平台建设中发现培养人才。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提供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及便捷服务。为优秀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和直接落户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加大人才住房保障。为顶尖专业性人才提供定制服务;多渠道筹措房源,以人才公寓、代理经租等方式解决人才的阶段性住房需求;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市场化租房人才,给予租房补贴。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问题。对区域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子女给予相关入学、转学政策指导和便利服务。 七、保障措施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是徐汇立足新一轮城区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委办局、街道镇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徐汇区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市区联动、各方协同,努力争取国家、市级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落户徐汇,重大政策先行先试。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政府应用示范和专项支持,创造人工智能发展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推动各委办局、街道镇率先运用人工智能提升业务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制订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和应用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区域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发展。完善资金政策扶持,统筹协调财政资金,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领域,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市场化、社会化多元资本参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完善人工智能产业融资环境。鼓励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基金在滨江地区集聚,对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项目进行投资、孵化和培育,促进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及并购基金等服务于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做强国资招商平台,为人工智能企业、人才、项目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 (三)加快实施推进 加强目标管理,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制订年度和阶段性实施计划。建立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等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机制。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特点,根据任务进展情况、阶段目标完成情况、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加强对目标管理和重点项目的动态调整。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法院,区检察院, 区工、青、妇。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25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