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遇来自应对大挑战”
对上海而言,上周沪上最大的这条时政新闻,影响或将不局限于未来五年。
五年规划五年一度,接下来的这五年尤不寻常。它既是一段长周期的起点,而其自身的起点,在于一场激烈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长时间的酝酿讨论之后,提交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对“变局”作出了既宏观又具象的回应。
对“十四五”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维度。出现在这场市委全会上的三个词,或许能提供一种特殊的视角。
识局
“变化正在加速演变,并加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会的第一次讲话中,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
谋划“十四五”的一切前提,无疑是读懂“变局”,而变局背后是上海历来强调的大局与全局。
“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李强说。这三个“局”,或可视为整个“十四五”的文眼。
变局之下,胸怀大局,是一种找到身位的状态;服务全局,则历来被视为上海的使命所在。
对上海而言,任何一次中长周期的谋划视野,都不可能拘泥于一时一地。作为一座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球城市,唯有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历史大势、时代大局和国家发展全局之中,方能打开超出自身空间的发展扇面,提升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功能和能级。
有了这两个“局”打底,“变局中开新局”,才成为可能。
李强表示,上海既要对未来的挑战有足够的估计和充分的准备,也要看到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危与机并存, “大机遇来自应对大挑战”。
“关键要在透过复杂现象看清问题本质中谋定发展战略,在把握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中调整发展战术,在不断增创竞争优势和有效化解风险挑战中打赢发展战役。”李强说。
他为“十四五”概括了三个“之变”:世界格局之变——规则博弈日趋激烈;发展阶段之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被视为一个“大跨越”;发展格局之变——做大循环中的“中心节点”、双循环中的“战略链接”,各有新的重心和要求。
理解了这些变局,很大程度上也就能理解上海在新阶段中的使命与身位。这是需要始终站在潮头探路、引领,代表国家参与高层次全球竞争的城市,当竞争转向高阶的制度、规则层面,上海的所作所为,亦理当有相应的深化与升级。
当然,新的大局、全局、格局,亦意味着许多方法之变、手势之变。某种意义上,“十四五”的起点,上海再度迎来一个转型关口。
转型
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此前已有多次强调。李强此番就“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作了详细阐释。
前者着重“赋能”,强调在要素配置、供需对接、内需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升对国内经济循环的推动力;后者则强调“通道”,要做足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并成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对上海而言,这些表述既延续了一直以来对开放身位、服务功能的强调,又蕴含了对城市能级新的更高要求。
而要适应新格局,上海需要“对全市发展格局进行再审视、再调整、再优化”。
从外部看,整个长三角要率先形成新格局,上海需要“龙头带动龙身舞起来”;从内部看,上海的市域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格局、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均需要整体优化提升。
如市域空间,就被概括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16个字,意在全面激活上海各区的发展潜能,并强化功能。李强特别指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造提升,而需要“跳出原有城市格局开拓新的空间”,如近半年来多次提及的五大新城,就需要根据“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规划,“打到外线去,开辟新战场”。
经济发展方面,面对传统产业、行业边界区分日渐模糊、深度融合特征日趋明显时,亦要“把握好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并“打破常规手势和思维定势”。
同时予以突出强调的,还有9月起密集提及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被明确写入指导思想。
“占据了数字化转型的先机,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战略主动。”李强特别强调,数字化转型是整体性的转变、全方位的赋能、革命性的重塑——它绝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化“微更新”,而是“通过充分释放数字化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进一步提升城市巨系统的运行效率、产出效率”。
显然,“数字化转型”,数字是工具、是载体、是渠道、是技术,但终究的重心在“转型”,指向城市经由数字化赋能后,开展触及内里的、机制性的变革。
这个过程中,需要求解一系列深层问题,既包括城市系统的运转效能,亦包括实践中体现的温度和气度。某种意义上,“十四五”的各项转型,均指向这些高目标——“转”绝非表面上的为转而转;通过“转”,终究要指向三个”高“——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
穿透
规划落实,终究靠人。对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提出要求,亦是历次市委全会的重要内容。
李强在全会上重点阐述的上海“十四五”发展需要把握的六个重点问题之一就是“切实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其间出现一个关键词:“穿透性”。
“要增强落实的穿透性”,李强说,“很多事情要能一抓到底、一落到底,而不能层层衰减甚至不了了之。”
规划强调落地,工作贵在落实。而在当下的大变局中,强调落实的“穿透性”,不仅针对干部的精神状态,亦是强调具体的工作方法。
“领导干部要对照这个标准,研究改进我们的工作,特别是增强政策举措的效力。也需要我们更好地集思广益,多跑下去、多关注群众和企业的痛点。”
“坐在办公室是想不出高招的”,李强特别叮嘱各级干部,不仅要习惯于“跑下去”,并且要学会“在‘司空见惯’处多发问、多改进,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不仅是状态改变,更要求思维方式改变,这无疑是穿透性的要义所在。
同时,“落实的穿透性”,亦可推广为判断、谋划等全流程的穿透性,尤其是对前沿趋势的把握与预见——能读透变局,方能把握变局;能预见未来,才可能引领未来。对上海干部而言,这是“十四五”需要着力提升的一种能力。
洞见力时代,没有洞见力,就没有想象力。李强表示,对新的事物、新的变化,各级干部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和深邃的洞察力,“要知规律、知趋势、知未来,否则就会‘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在这个意义上,“勤学善思”,已经不是个人修为问题,而是事关整座城市能否占据制高点、下出“先手棋”的问题。同时,各级干部也需要在迎接机遇、应对风险过程中,体现前瞻性和预判力——学会“把潜在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机遇、把潜在的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这同样是一种“先手棋”。
对整个上海而言,“十四五”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下出“先手棋”的时段。作为一个15年长周期的起点,在变化越来越快的当下,上海迫切需要追求的,正是“在起势前落子布局、在定局前抢先成势”。
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读透”时局、“穿透”变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车车
校对:泰妮
说点什么...